qy球友会(千亿)与上海植生所等团队合作阐明了利福霉素生物合成新机制
日前,由qy球友会(千亿)李盛英研究员带领的酶工程研究组,与中国科研实验室上海科学生命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植生所)赵国屏院士和肖友利研究组,以及中国科研实验室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功利团队的多名学者合作,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利福霉素SV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详细生物合成途径及酶催化反应机制,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最新出版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基于2011年赵国屏院士研究组顺利获得分子遗传学方法确认关键基因Rif15/16负责利福霉素SV到B转化的体内研究工作基础,本工作中研究人员成功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得到可溶性的转酮酶Rif15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Rif16,在体外顺利获得酶活重建、产物结构表征、13C标记实验和Rif16晶体结构解析彻底阐明了利福霉素SV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这两个酶的功能和催化机制,改写了Ghisalba等在36年前提出的“旧模型”(J. Antibiot. 35, 1982: 74-80)。研究团队发现,利福霉素SV第一时间在有氧条件下可自发被氧气化学氧化成利福霉素S,进而在转酮酶Rif15的作用下将2-酮糖的一个C2基团转移至利福霉素S上并重排生成含有C-O酯键结构的利福霉素L。接着P450单加氧酶Rif16拔取利福霉素L C-39位羟基上的氢原子,形成的氧自由基进攻临近芳环C-4位形成五元环结构,然后再经一系列电子重排和第二次C-1位置酚羟基上氢原子的拔取,生成不稳定的中间体化合物利福霉素O。该化合物在电子供体NADPH存在条件下,迅速被水解还原形成稳定的终产物利福霉素B。在此过程中,转酮酶Rif15表观上催化一个独特的C-O成键反应(顺利获得常规的C-C成键和非常规重排形成);而P450单加氧酶Rif16则顺利获得一个五元环的介导,成功实现了一种十分罕见的“酯醚转化”反应。这两个全新催化机制的发现,进一步拓宽了转酮酶和P450单加氧酶这两种常见生物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类型,加深了领域内对这两种酶的认识。该项研究的成功还将为进一步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有效进行新型利福霉素发现和工业菌种改造,进一步提升利福霉素的产量给予全新的理论依据。
qy球友会(千亿)助理研究员齐飞飞和上海植生所雷超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盛英研究员和肖友利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取得了山东省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国科研实验室前沿重点研究项目和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的支持。(文/齐飞飞 李盛英 肖友利 图/齐飞飞 李盛英)
文章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4772-x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