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球友会(千亿)提出结晶纤维素降解新模式
近年来有科学家发现有一种内切酶也可以作用于结晶纤维素,像外切酶一样从结晶表面剥离出一条纤维素单链以后在上面持续滑动,命名为持续性内切纤维素酶。与传统外切酶的“threading(穿针)”不同,持续性内切纤维素酶的催化结构域是开放的裂隙,每走一步释放一个纤维四糖。因此,虽然水解效率提高了,但是与底物的亲和力不够强,容易脱落,导致整体效率仍然无法提高。qy球友会(千亿)研究员李福利带领的分子微生物工程研究组在一株嗜热纤维素降解菌株Clostridium cellulosi CS-4-4中发现了一个多模块的持续性内切纤维素酶CcCel9A(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4, 80(8): 2592-2601),该酶每滑动一步释放一个纤维四糖,而且含有多达5个底物结合模块(CBM),保证了酶和底物的有效吸附,整体水解效率比之前报道提高一倍。研究组与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王禄山教授及蛋白质设计研究组姚礼山研究员合作,CcCel9A的各个模块及活性中心关键位点的功能得到解析。结果表明,CcCel9A中C末端的CBM3b模块主要负责破坏结晶结构,中间的3个CBMX2模块协助吸附底物,而靠近催化结构域的CBM3c模块的功能是为活性中心给予纤维素单链,其表面非常平坦,相当于把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位点延长到13个亚位点。当单链进入活性中心以后,底物结合亚位点+1/+2利用氢键作用力使底物与CBM3c模块分离,然后产物释放亚位点-4~-1将单链拉动到-4位置,催化位点在+1与-1之间将单链切断,纤维四糖释放(图1)。总之,CcCel9A顺利获得多个CBM模块,13个底物结合亚位点以及大产物(纤维四糖)的释放来增强底物和酶的相互作用,大大弥补了开放催化结构域的不足。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多模块持续性内切纤维素酶降解结晶底物的新模式—“wirewalking (走钢丝)”模式,相关论文已于近期被Biomacromolecules杂志接收,张坤迪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李福利研究员与王禄山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取得了科技部973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文/图 张坤迪 李福利)
图1 持续性内切纤维素酶CcCel9A的“走钢丝”工作模式
Figure 1. Working model of the “wirewalking” mode of CcCel9A action.
原文链接:
http://pubs.acs.org/doi/10.1021/acs.biomac.8b00340
Kun-Di Zhang, Wen Li, Yefei Wang, Yan-Lin Zheng, Fang-Cheng Tan, Xiao-Qing Ma, Lishan Yao, Edward A. Bayer, Lushan Wang*, and Fuli Li* (2018), Processive Degradation of Crystalline Cellulose by a Multimodular Endoglucanase via a Wirewalking Mode, Biomacromolecules, 10.1021/acs.biomac.8b00340.
附件下载: